发现衰老与端粒损耗有关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者发现新的证据,表明“生物性”的衰老和许多与年龄有关疾病的风险有关,这些疾病包括心脏病、多发性硬化症和多种癌症。 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神经遗传学实验室的Dale Nyholt博士称,一项对超过48000人的国际研究表明,一种被称为端粒的染色体,在以不同的速度损耗,这使得通过控制端粒长度来保持健康成为可能。 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而DNA链则位于细胞核内。每当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时,端粒就会变短,直到端粒达到一个临界长度,这时细胞也失去活性而 死亡。所以端粒是随着细胞个体的衰老而变短。但每个细胞的端粒长度是天生的,并非一开始就相同,并且之后的缩短速度也各不相同。端粒损耗的速度是衡量“生 物衰老”的一个方法 。 研究团队测量了人们的端粒长度,并通过观察DNA,确认出有7 种基因变异与端粒长度有关。他们发现,这些变异与包括直肠癌在内的多种癌症有关,还与诸如多发性硬化症和腹腔疾病等病症有关。 该团队还发现,这7种变异与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有关,而冠状动脉疾病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这项研究作为欧洲ENGAGE联盟工作的一部分,由英国莱斯特大学领导,有8个国家14个科研机构参与了该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发表在了《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Read More

双相演化理论

节选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索及其在内蒙古草原的应用》 作者:徐光华 双相演化理论(DPE, Dual phase evolution)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David  Green等人提出的一个解释复杂系统演化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来源与对生态系统演化的观察,包括:1)地质时间尺度上化石记录显示的物种进化的点断平衡,即物种数量在一个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然后是一个大灭绝事件,并继之以一个短暂的大爆发期。2)第四纪孢粉学显示植被按物种组成可被划分为多个时期,各时期之间植被的物种组成相差很大,而它们之间的转变常常伴随着火灾。DEP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Green et al., 2006): 1)状态空间包括两个阶段(phase),一个阶段(exploration phase)由变异作用所主导,而另一个阶段(exploitation phase)由选择作用所主导。 2)随着两相转变的重复进行,系统所达到的复杂度逐渐增加。 3)两相之间的转变由外来干扰推动。 4)干扰过后,系统解耦为低连接度的斑块,此时使混沌可成为新奇性的来源。 5)随着时间流逝,系统的连接度逐渐变大。 6)当连接度大过阈值,不稳定的相互作用和适应度差的设计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剩下更复杂、稳定和有序的结构。(图3-5, 3-6)。 DPE理论解释了很多复杂现象,包括不断产生新奇性,模块化,无标度网络,临界性。DPE过程在不同尺度的大量的CAS被观察到: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搜索算法等。 生态系统的DPE过程表现为:当景观的连接度小的时候,物种面临的选择压力较小,所以各种变异不致于立刻被淘汰,使得多样性增加。此时外来干扰也只在局部斑块上起作用,而没有全局影响。随着连接度变大,选择压力增大,使得一部分物种灭绝,多样性减小,系统进入稳定态,但干扰(如火灾)造成的影响也成为全局性,终使系统受到毁灭性打击,又回复到连接度低的相。系统处于不连接相时,趋向于平衡,表现出强的局部变异性,但很少有大尺度的变异。在连接度高的相,局部变动性小,但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难以预料的,在各个尺度上都展现出明显的变化。紧密的相互作用网络,在提供了稳定性机制的同时,也方便了干扰的传播。 DPE理论与SOC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但也有些不同。SOC理论认为复杂适应系统自组织到有序与混沌之间的临界状态,DPE理论认为复杂适应系统将在两相之间循环.

Read More

高优化容限理论

节选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索及其在内蒙古草原的应用》 作者:徐光华 自然界和工程界存在大量运行于不确定环境下的复杂系统。这类系统通过自然选择或工程设计已经实现高度优化,从而对干扰表现出一定的鲁棒性。然而这类系统与自组织临界一样表现出幂律特征,它是系统的收益、资源消耗和对风险的容忍这三个因素权衡的结果。为此,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Jean Carlson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John  Doyle 提出了HOT(Highly  Optomized Tolerance)理论,以概括这类不同于自组织临界系统的行为(Carlson and  Doyle, 1999,2000,2002)。Tolerance 强调的是复杂系统的鲁棒性是有条件的和有限的,必须通过管理和保护。Highly  Optimized 则强调复杂系统并非随意的组合,而 是高度结构的,来自于有意的设计或者进化,从而与自组织临界相区别。 在HOT状态下的系统,对于设计内的干扰具有很强的鲁棒性,但是,对于设计时未考虑到的因素,则表现出脆弱性。也就是说,HOT系统是既鲁棒且脆弱的。HOT理论认为,复杂系统中的幂律分布规律以及其他特征诸如对干扰的鲁棒性和对结构缺陷的敏感性,是由于系统设计或演化中的优化行为所致(Newman, 2000)。 对于由许多子系统连结成的复杂系统,不管是自然演化还是人为设计的, 当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容忍某些不确定因素时(具强健性),将对其它未被考虑到的不确定因素变得更敏感。HOT理论所关注的系统是那些经过最优化的,不论是通过自然选择或工程设计,以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提供可靠的功能,认为这些系统中的幂律是由于产出、资源耗费和对风险的耐受力之间的取舍而造成的。HOT的特征有(Carlson and Doyle, 1999): 1)高效、高表现,以及对设计针对的不确定性的高可靠性。 2)对设计错误和未考虑到的干扰十分敏感。 3)具有其特定的构造。 4)幂率。 HOT的例子有:生物、流行病、航空和汽车设计、森林和环境研究、Internet交通、电力系统(Carlson and Doyle, 1999)。…

Read More

自组织临界理论

节选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索及其在内蒙古草原的应用》 作者:徐光华 幂律现象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例如,经济学中的Pareto定律:少数人的收入要远多于大多数人的收入,个人收入X不小于某个特定值x的概率与x的常数次幂存在简单的反比关系:P~x-k。常见的例子还包括地震规模大小的分布(古登堡-里特定律)  ,月球表面上月坑直径的分布,行星间碎片大小的分布,太阳耀斑强度的分布,计算机文件大小的分布,战争规模的分布,人类语言中单词频率的分布等等(胡海波和王林, 2005)。 统计物理学发现,一个封闭的平衡系统能展示由幂次定律所表征的复杂行为,但只是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即把两相分开的临界点。而临界状态需要通过精确调节如温度、压力等参数才能达到。自然界中广泛发生的幂律关系是否也与临界状态有关呢? 1987年,Bak等人提出了自组织临界理论(SOC, Self-Organized Critical)对此做出了解释。自组织临界性理论认为,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大系统能够自发地朝临界状态演化;在这种自组织临界状态,一个小的事件会导致一个大事件乃至突变;自组织临界性理论是一种新的观察自然界的方式。其基本立场是,认为自然界总是处于持续的非平衡状态,由于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可以组织成为一种临界稳定的状态,即临界态(Bak et al., 1987)。 自组织临界系统演化到复杂的临界态时没有受到任何外界作用的干预,并且经历了一个非常长的暂态时期。Bak用沙堆模型来演示自组织临界过程。设想往一个堆在桌面上的沙堆不断地添加沙子,起初沙堆较平矮,沙崩很少发生,随着沙堆高度增加,其坡度也增加,到了一定的时候,沙堆的坡度达到了一个临界值,这时新添加一粒沙子就可能引起大小不同的沙崩,这时整个沙堆处于―自组织临界态‖,而沙崩的大小与其发生的频率呈幂律关系.    Bak还用自组织临界理论对社会的演化进行了推断。―如果这是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景, 那么我们必须接受生物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不稳定性和大的灾难是不可避免的。由于过去那些特定的不重要事件的结果是偶然的,因而我们也必须放弃详尽的长期决定主义或可预测性的观点。在经济上面, 从一种自私的观点来说,我们能尽力而为的就是把灾难转移到邻邦。‖―自组织临界性可以看作是灾难主义的理论判据。‖(Bak, 1996) 。

Read More

启示:Panarchy 扰沌

前言:在佛家有成空住坏,在道家有生长旺衰,这些都是对系统论的一种提炼与总结,所不同的是,宗教式的说法里,往往只有一个模糊的表述,通常是一个名词或一句话,往往不会进行更深入理论细节探讨,这里有较为细致的探讨,对于证道格物是极其有益的。 标题:Panarchy 扰沌 作者:xsplendor Panarchy 扰沌 1.引言 谁都知道任何一样活的东西都的寿命是有限的,一个人从出生、长大、慢慢衰老、最后死去;神龟虽寿,犹有竟时。除此之外的其它发杂系统也有类似现象,如一个王朝也经历从建立、兴盛、腐朽、衰亡这些过程;一个生态系统从先锋种进入,然后其它物种定居并改造非生物环境,逐渐达到一种复杂的结果,最后可能毁于一场大火。不过,这些都只是故事的一个部分,瓦解后的系统还会经历新生,似乎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轮回,但却又不完全相同。这些现象是如此的普遍,不禁使人猜想其中是否有一条复杂系统演化的重要理论呢? 2.理论简介 2.1 源来 维基百科: Panarchy is a conceptual term first coined by the Belgian botanist and economist Paul Emile de Puydt in…

Read More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命运已经注定?

  你可能没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你的幻觉! 的确,从历史角度讲,哲学家对于这个话题有不少话说。他们的思辨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诸如宇宙决定论(即,万事万物按照一种可预测的方式随时间发展,这便使自由意志成为不可能存在的东西)、非决定论(也就是,宇宙以及身在其中的我们,行为都是随机的,这一观点也否认了自由意志)和宇宙自由论或相 容论(认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宇宙观点在逻辑上是可以兼容的)。 对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人类已经争论了数千年。但是,过去几年中,尽管哲学家继续就人类决策的形而上学基础进行辩论,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家 开始从正面去解决这个问题(没错,真的是冲着头去的)。其中一些神经科学家相信,自己的实验表明,人类对于自由的主观体验有可能仅仅只是一种错觉。 好,虽然这些研究流派无疑十分重要,但人们还是不禁会觉得,这些派系的观点是毫无帮助且论证不足的。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需要的是某种真正的科学——某些能加以验证的理论。而这也确实正在发生。根据科学的大脑实验的初步结果,思想似乎在人真正意识到各种决策之前就已经做出了决定,有时候这个时间差还很显著。这一观 察结果令人不安,并让一些神经科学家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人对自己的选择的控制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至少就某些基本的动作和任务而言是这样的。但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此确信不疑。也许,得再过一些时间才能真正证明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 20世纪60年代中期,神经科学家第一次意识到大脑里其实有些挺稀奇的事儿。德国科学家汉斯赫尔穆特科恩休伯(Hans Helmut Kornhuber)和吕德尔德克(Lüder Deecke)发现了一种现象,并将其称为“bereitschaftspotential”(BP),翻译成英语就是“readiness potential”,即“准备电位”。他们发现,大脑在产生意识知觉前的瞬间会进入一种特殊状态,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科学分支。科恩休伯和德克要求他们的实验对象动一下手指(这个动作是自发性的),之后脑电图(EEG)扫描显示,略早于自主运动发生的时候,运动皮层的活动中会出现一个缓慢的负电位变化。他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潜意识会引起自发行为。这个观察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而且违反直觉。    批注:运动皮层先出现一个缓慢的负电位变化,表示自主意识的运动还会产生,也就是说自主意识的产生首先是先由潜意识来决定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但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意志只感觉上的自由,实际上仍然受制于潜意识。从东方的思维来看,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 毫无疑问,这一发现让科学界的各位都很心烦,自打弗洛伊德时起,他们多半都接受了严格决定论的人类决策观点。大多数科学家没上心就无视它了。 但是,后来本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于20世纪80年代做的实验,印证了科恩休伯和德克的开拓性工作。与之前的实验类似,李贝特也让参与者动动自己的手指,不过这一次,他们要同 时盯着一只钟,钟的外面有一个圆点围着它转。(被试者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动手指,而不是在外界信号的诱发下行动,但他们必须告诉实验人员当他们意识到自 己产生了动手指的念头时,原点与钟表的相对位置。)他的实验数据表明,准备电位始于参与者报告意识知觉之前的0.35秒左右。李贝特总结说,就自身动作的开始而言,人类是没有自由意志可言的,但我们有一种像认知“否决权”一样的权力,可以在最后时刻叫停一个活动。我们无法开始一个动作,但可以停止它。从神经学角度讲,李贝特等人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源于大脑的运动辅助区(SMA)/前运动辅助区(pre-SMA)和前扣带运动区,这一区域能使人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发行动并执行自主运动。工具先进了,可结论没怎么变 最近,神经科学家研究这一现象所用的技术更加先进,也就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与植入电极。但是,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这些新实验表明,BP效应比之前所想的更为显著。2008年,约翰-迪伦海恩斯(John-Dylan Haynes)的一项研究显示出了一种与李贝特的发现相类似的效应。将参与者送进fMRI扫描仪后,海恩斯让他们在随便什么时候用左手或右手食指按下一个 按钮,但是,他们必须记住自己打算做这个动作的那一刻显示在屏幕上的字母。 实验结果令人震惊。海恩斯的数据显示,被试者出现意识知觉前整整一秒BP就会出现,而在其他时候这一时差会多达10秒。发表了这篇论文后,他告诉《自然》新闻频道:“我们的第一个想法是: ‘我们得检查一下这是不是真的。’我们做的合理性检查比我之前见过的任何研究做的都要多。”海恩斯指出,认知延迟可能是由于高级控制区域的网络运行造成的,在进入意识知觉状态前,这些区域就得把即将做出的决策预备好。从根本上说,大脑首先开始无意识运转以酝酿出一个决策,一旦全套条件成熟,意识就参与进来,然后才产生运动。         批注:认知上的延迟是一种必要的行为,人类不可能想到什么就立即做做,必然要先进行判断,然后再做出选择行为,这往往是高级智慧生物的表现,如狗觅食,你不给它吃,它就要咬人,这种是直接的,而人可能可以先估计目标的情况,决定是采用隐忍还是暴力,很多时候,适当的延迟更有益于优势的选择。在采取这些之前,个人的性格又是由命理所决定的,所以最终背后有无形的大手在掌控着。 在另一项研究中,神经科学家伊查克弗莱德(Itzhak Fried)没有用fMRI扫描仪,而是直接钻入了大脑:他往实验参与者的大脑中植入了电极,用来记录单个神经元的状态。这种操作使他能够极为精确地了解做出决策时大脑中发生了什么。他的实验表明,被试者做出按下按钮的决策前多达1.5秒时,神经元就会产生活跃。距离做出决策还有700毫秒时,弗莱德和他的团队就能够以接近80%的准确率预测做出决策的时机。在某些情况下,他的预测准确率甚至高达90%。 弗莱德推测,神经元集群内部产生的冲动发放率的变化超过阈值后,意志才会出现,内侧额叶皮层能够在人意识到这些决定之前将它们以信号的形式发出。“在某些时候,已经决定的事情能够被意识接受。”他告诉《自然》杂志,暗示意识后来也可能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斯特凡波特(Stefan Bode)进行了精细的fMRI实验。实验表明,自由决策进入意识知觉前几秒,将自由决策的结果实际解码出来是可能的。波特发现,从时间顺序上讲,前额极皮层(BA 10,即布罗德曼分区系统10区)的活动模式是最先携带决策相关信息的区域,因此,它就成了无意识生成自由决策的第一候选脑区。他的研究将人们对此前其他实验的疑虑打消了大半。…

Read More

最近发现失落已久的微大陆—第九洲?

中国自古就有小九州跟大九州之说, 这是战国齐人邹衍主张的一种地理学说。指中国以外的大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驺衍 ﹞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 赤县神州 。 赤县神州 内自有九州, 禹 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 赤县神州 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目前已知世界上有七大洲,还有一个怀疑已经沉没的是亚特兰蒂斯大陆,加上这一个后,仍然是八大洲,并不符合古籍中所称的大九州的说法。 然而,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们近日在非洲印度洋沿岸,发现失落已久的微大陆证据。在距离非洲沿海1200英里的毛里求斯,科学家们发现的沙粒显示,其包含的物质比该岛本身年限还要久远。 科学家们认为,约9百万年前,毛里求斯由海底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而形成。现在研究人员发现的沙粒中,其包含的锆石约有6.6亿年至20亿年之久。因此,他们认为这些相对古老的物质曾属于失落已久的大陆,在毛里求斯形成期间,这些锆石才浮于表面。 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的地质学家Jamtveit称:“岩浆从大陆物质上一路向下移动至表面,它们也会使一些含有锆石的岩石浮上来。” 大多数岩石都被认为在岩浆的高温下会分解掉,但其中有一些却在毛里求斯表面最终形成岩石。 现在发现的这片微大陆称之为Mauritia,预计仅有马达加斯加岛的四分之一大。科学家推论,该微大陆曾属于一片较大的名叫罗迪尼亚的超大陆,后者由印度和马达加斯岛加组成。约8500万年前,随着印度和马达加斯加岛分离,罗迪尼亚超大陆也最终被淹没。 Jamtveit的团队承诺,在未来将采用更为严格的手段发现失落的大陆。他们表示:“科学家们正进一步钻探,以深入鉴定工作,并获得高质量的地震折射数据,同时也会用到地球化学、地球年代学以及板块重建知识。”

Read More

黑天鹅-谈暴发暴富的原理

按:如果你想赚大钱,或者是想取得极大的成功,那么此文应该阅读一下。这篇文章涉及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不过相信厌倦理工科知识的人,跳开这些片断也应该能看得懂。 黑天鹅指的就是小概率的颠覆性事件,不过在这里有更深的哲学意味。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欧洲人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 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然而,无论是在对股市的预期,还是政府的决策中,黑天鹅都是无法预测的。“9·11”事件、美国的次级贷危机、我国的雪灾,都是如此。 生活中,随机性随处可见,在资本市场也是一样。人们总是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不可预测的事件;即便是精于算计的专业人士,也难保不被随机性愚弄,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是顺应这种不可知的未来。本书会教你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采取应对策略,从中受益。这本书将改变我们对世界、人性和金钱的看法。 《黑天鹅》本身就是一部极具颠覆性的书,比如书里嘲讽了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大部分的经济学家。作者独特的经历和知识背景造就了这样一本奇特的书,其思维之严密、涉猎之广、论据之丰富,都让人感觉此书非常值得一读。 里面指出思考的时候过多的去相信某些人、事、理论、数据,而不是怀疑,特别是怀疑自己,而怀疑恰恰是我们少犯错或者是严重错误的最大保证,这很符合古人说的“君子每日三省吾身”的行为要求。 世间的事,正态分布不一定是唯一的统计学规律,有很多东西不是正态分布能解释的。例如宇宙理论中的黑洞或者白矮星的学说,质量和体积是那么的不均衡,但是这就是事实,同样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 黑天鹅事件的著名代表就是西方工业革命,西方的工业革命满足黑天鹅事件的三个要素,首先,它具有意外性,第二,它产生重大影响,第三,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也是一次典型的黑天鹅事件。本书作者对目前学术界使用的"统计方法"和经济学家们玩的那些模型非常愤慨,认为这些东西只有学术上的意义,而完全不能指导实际生活。现在的主流经济学,基本上等同于古典热力学统计物理,只适合研究平衡态。 用一句话来说的话:传统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喜欢用高斯正态分布来描写随机事件,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大量事件却不是正态分布的。比如畅销书的销量,富人的财富,其极端例子都比正态分布预测的多得多。正态分布,描写的是一个大致均匀的世界。然而不平等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属性。 我们的世界的很多分布是 power law 分布。这个分布所预言的极端情形的概率,比正态分布要高的多。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往往会低估黑天鹅出现的概率。所谓的"80-20法则",其实就是这个不均匀分布的特点。 Power law 分布,与分形数学紧密结合。实际上如果你考察畅销书作家的成绩,或者富人财富的分布,你会发现其结构是分形的:每4个身价超过1亿美元的富人中,会有一个身价超过10亿的,而每4个身价超过10亿的人中,又会有一个超过100亿的。100亿级别富人看10亿级别富人,就好想10亿级别富人看1亿级别富人一样。也就是说分形结构带来了 power law。尽人皆知的分形科学创始人,Mandelbrot,是本书作者的朋友。本书作者不喜欢 Mandelbrot 用"自相似"(self-similar)来描写分形,因为这个 power law 系数可以相当不精确,作者提出用"self-affine"来描写这个现像。 凡是可以用分形和 power law 来估计的黑天鹅,都称之为"灰天鹅"。而另有一些黑天鹅,则没有数学模型可以预测。不过他并没有深入分析那些黑天鹅。 说了那么多废话,然后说正题,前面说的一切都可以忽视掉,没有什么意义。黑天鹅从根本上来说,认为周围的一切是不可预测的,这个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从术数测算来说,对人事变化的把握,远远超过了一般数学家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与把握。大部分有水平的算命者的也许不懂那些数学,不过他们通常远远比任何一…

Read More

屌丝如何逆袭?

按:屌丝一词常作为无女友或收入不高的男青年的自嘲用语,女性有时候也会使用该词,称为女屌丝。 大道理大家都说得很好,我来提一点具有操作性的意见。 先举个例子。鸡蛋煎饼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在城市里上班族集聚的地方,总会有几个师傅一大早出来给大家做鸡蛋煎饼,而且生意永远是那么的红火。仔细一算,这门不起眼的小生意收入还是可以的。假如一个煎饼卖3块,成本可能占一半,如果半分钟能做一个饼,1小时就能赚180,一个早上算两小时黄金时间,就能赚360,一个月下来,就能赚8000块钱。但是,如果让你去做这门生意,你肯定不愿意。除了辛苦劳累和不受人待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你会隐隐地觉得看不到「希望」。对,没有希望。为什么呢?因为这8000块钱的收入,要想再往上提,实在是太难了。纵然等你手脚极为麻利之后,可能提到9000、10000,可是有可能提到5万、8万、10万吗?没可能。因为你挣的每一块钱都是你用双手一个饼一个饼摊出来的,你自己是你收入的最大瓶颈。 这是一种没有多少偶然性的职业。而实际上,大多数的职业都是没有多少偶然性的职业。你的收入以及收入的有限增长是可以预期的。你不可能一夜暴富或者一年暴富。你只能每个月每个月的省钱,把一枚枚硬币扔进储蓄罐;或者一举成为房奴,兢兢业业、战战兢兢地还二十年的房贷直到两鬓发白。 而所有获得巨大财富的人,他的财富积累都是阶越式的,不可能是线性增长出来的。 所以绝大数的屌丝无法完成逆袭,而只能在逆袭的口号声中麻醉度日。 如果你要完成逆袭,就得(很大程度上)依靠偶然性,你得去寻找运气,而不是让运气找你。有些行业或者职业,比较容易发生偶然性事件,乃至正面的、获得高额回报的偶然性事件,塔勒布称为「正面黑天鹅」事件。容易发生正面黑天鹅事件的领域包括电影、小说、科学研究、风险投资、互联网创业等。 举个最近的例子。《泰囧》这部电影创造了中国史上最高票房,这个成绩即便是徐峥自己也是丝毫没有料到,这就是典型的正面黑天鹅事件。这个事件中,一个25岁的年轻人于宇昂用400万的投资换取了7000万的收益。羡慕嫉妒恨的人肯定会想,于宇昂怎么会眼光这么准,难不成有特异功能?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运气。但是,又不仅仅是运气,如果他投资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家火锅店,一家电器厂,就不可能迅速获得这么高的收益,他聪明的地方就在于选择了一个正确的行业。当然投资电影也可能让他血本无归,只不过这次运气正好降临于他。 当然,徐峥和于宇昂原本都不能算是屌丝。那我们就随便举几个正宗的屌丝逆袭的例子,比如微博上写段子的琢磨先生,拍微电影的李阳等等。 选秀比赛也是屌丝逆袭的好去处。American Idol的参赛者绝大多数都是美利坚的屌丝,比如失业人员、单身妈妈、亲人得重病的等等,这些人希望靠自己的歌喉一夜成名,彻底改变当前的生活境遇。其实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选秀比赛也是产生正面黑天鹅事件的地方,对于确有此特长的屌丝,完全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对于很多人来说,American Idol可能是他们整个一生中最好的机会。 再看看写作这个领域。J.K.罗琳曾经就是一位正牌屌丝。在一次失败的婚姻后,罗琳带着几个月大的女儿相依为命,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眼前没有任何希望。但是在一次火车途中,罗琳疲惫不堪的大脑中突然闪现出一个会魔法的小男孩的形象。谢天谢地,她抓住了这个意象(这个神灵赐予她的机会),而不是让它任意溜走。她感到莫名的兴奋,立马开始架构故事的框架和背景,直到写出第一本《哈利·波特》。 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曾经也是一个屌丝。虽然他很年轻时就开始小说创作,但很长时间以来没有获得关注,仅仅是偶有小作品发表,收入微薄且很不稳定(幸亏他有一名全力理解和支持他的妻子)。为了补贴家用,他在坚持创作的同时兼职做过各种奇怪的工作,其中包括在洗衣房清洗医疗垃圾,他在成名后这样写那段经历: 医院送来的床单桌布更糟糕。夏天的时候它们同样爬满了蛆虫,但这里的蛆虫吃的是血,而不是龙虾肉和蛤汁。那些确定污染的衣服、床单还有枕套都装在一种我们叫做「瘟疫袋」的大包里,这袋子遇热水即溶,但在当时大家并不认为血有什么特别危险。医院送洗的衣物里还常常有些小异物;那些待洗件就像是肮脏的爆米花盒子,里面藏有怪异的小奖品。我从一批待洗件里找到过一个钢便盆,从另外一批里找到过一把外科手术剪……有一次我听到我负责的三个洗衣机分袋之一传出一种奇怪的声音。我揿了急停键,以为是不是这个倒霉机器有零件掉了。我把洗衣机分袋门一个个打开,从里面拖出一大堆水淋淋的手术病号服和绿色的帽子,把自己也弄得一身湿透。结果发现那下面,在中间那个分袋的过滤内袋里,散落着仿佛是一整口的人牙。我一时想到,这些牙可以做一条挺别致的项链,随后却把它们捞出来扔进了垃圾桶。这些年来我太太已经容忍了不少,但她的幽默感毕竟有限。 但是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说,你只要从事了这些职业,就一定能一举逆袭。我只是说,做这些事,你更有逆袭的机会,更可能的实际情形是,你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忍受默默无闻的煎熬,就像罗琳和金曾经的生活一样。但是,只要你坚持不放弃,就很可能在一次自己都没有意料到的机会中逆袭成功。 所以,你眼前有两条路,一条路是鸡蛋煎饼式的道路,你将获得稳定的收入和安定的生活,但是永远是一名屌丝,另一条是逆袭的道路,你可能颠沛流离,但是抱住自己的才华不离不弃,直到光芒四射。 如果你选择后一种道路,那么就可以在以下的事情中选一个开始做起来:•写一本小说 •拍一部微电影 •经营一个微博或微信账号 •做一个APP •做前沿科学研究 •画漫画 •参加选秀节目 •…… 来源:知乎  作者:采铜

Read More

科学家发现可预测死亡时间的基因

基因“开关”决定了我们身体的很多特征,包括头发颜色、血型等等,而且对于某些疾病非常敏感。现在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已经发现了一种能够决定更加怪异事情的 基因:一个人可能离世的时间。在发表于2012年11月《神经学年鉴》杂志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体生物钟(也称作生理节律)的科学家们声称发现了基因变 体,不仅能够确定你能否成为一个早起的人,而且也能够以令人不安的精确度预测出你可能去世的时间。 根据哈佛医学院公布的一份声明,这种基因可能存在三种核苷酸组合(四种核苷酸构建了DNA模 块):腺嘌呤与腺嘌呤组合(A-A)、腺嘌呤与鸟嘌呤组合(A-G)、鸟嘌呤与鸟嘌呤组合(G-G)。Clifford Saper博士在声明中写道:“这种特别的基因类型几乎影响每个人的睡觉和觉醒模式。而且它拥有一种相当深远的效果,拥有A-A基因类型的人们比那些拥有 G-G基因类型的人们要早起大约1个小时,而A-G类型的人醒来的时间几乎正好就在中间。” 此 外,研究人员已经发现1200名参与实验的老年人中有一些人的去世时间与这些核苷酸序列所准确预测的时间相差只有几个小时。具有A-A和A-G基因类型的 病人在上午11点之前去世,而拥有G-G组合的人趋向于下午6点左右去世。Saper说道:“因此真的有一种基因预测你去世的时间。不是日期,而是一天中 的时刻。”据《大西洋月刊》报告,研究人员相信他们的结果或许是当死亡接近的时候人体会还原到一种更加自然的生理节律感应阶段,而不是生活习惯所产生的循 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