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5 年 3 月 14 日

《宗玄先生玄纲论》:会天理章第二十五

    或问曰:夫人之心,久任之则浩荡而忘返,顿栖之则超跃乎无垠,任之则弊乎我性,栖之则劳乎我神,使致道者奚方而静?愚应之曰:性本至凝,物感而动,习动滋久,胡能遽宁?既习动而播迁,可习静而恬晏。故善习者寂而有裕,不善习者烦而无功。是以将躁而制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贞,将求而抑之以舍,将浊而澄之以清。优哉游哉,不欲不营,然后以玄虚为境域,以澹漠为城阙,以太和为宫观,以寂照为日月。惟精惟微,不废不越,行如是,息如是,造次于是,逍遥于是。习此久者,则物冥乎外,神鉴于内。不思静而已静,匪求泰而弥泰,即动寂两忘,而天理自会矣。故履霜乃坚冰之始,习静为契道之阶。古人岂不云乎,积习生常,其斯之谓欤. 解释:或有人问:人的心,如果放任所想则会流连忘返,让其稍停,心一样会心猿意,超跃于无边无际,既然放任则会影响天性,停歇也会劳累神魂,那修道者怎么才能静得了呢。我应之说:性本来就是凝的,只是遇到了物所以才会动,一遇就动,动成习惯了还怎么能安宁得下来?既然已经适应了迁动,就应该去尝试适应静中的安宁。所以说适应于寂静的容易修炼出成就,不能适应的则会感觉心烦且没有成果。需要遇到躁的时候,用宁来制,而思想不正的时候,以贞来肃清,产生欲望的时候要自我抑制来舍弃,这就是《道德经》中的将浊而澄之以清了。优哉游哉,不去求,不去管,然后以玄虚为境域,再以澹漠为自己的城阙,以太和为自己的宫观,以寂照为自己的日月。至精至微每个细节,也要做到没有疏忽也没有臆想,不但要行动的时候这样,休息的时候也要这样,造次的时候要这样,逍遥的时候也要这样。久久为之,则物虽在外,而神在内仍然能认知,不需要去求静自己就静了,不需要去求安泰也就自己安泰了。这即是动寂两忘,与天理自然相会。所以在霜上走路,只是在坚冰上行走的开始,习静是契合道的阶梯,难道没有听古人说过:积习久了就成了寻常了,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分析:   此段是讲入静之法,所说的人本来性是至凝不动的,只是遇到了外物后才会产生心动。   正如后世到了武则天时期的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六祖慧见到有僧人争论,是门口的幡在动还是风在动,而慧能说是非是幡动,非是风动,仁者心动。   实际上这个概念道家早就认识到了,只是这种认识只是入道之初的东西,所以通常没有花费太多精力讨论。   不过这个问题对于初学修道的人还是很重要,因为修道之初面临一个问题。平时心之所思所想很多,一时静下来,又难免浮想连篇,而要压抑这种浮想,又耗神费劲,以至于为了求静坐时无思无想,而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在上面,结果反而没有起到养神的效果,在静坐后反而觉得很累或是犯困昏昏欲睡。   在这一篇里指出了一种高明的解决办法,即是:并非只是在打坐的时候才要静,而是要平时就养成静的习惯,久而久之,自然就都静下来了。   人的心动,是为了认识外物,但实际上,心不动,一样是可以鉴察外物。   这里假设一个场景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生活在底层感觉生活无望的大龄男青年,坐在公园里,忽然来了一个美女凑过来说话,通常心志不坚定的,此时就会发生心动,然后神魂就会乱了,外表就会手足无措。或类似的桥段,在一些电视剧或电影里也有,这种情况就是所说的心动了,只是这种心动是比较明显的心动。   又如有女性上淘宝,忽然看到一个亮光闪闪的鞋子,顿时非常喜欢,立即就想去买,发生冲动购物现象,这种也是心动了。   这些是人遇外物心动的场景,如果心不动又会如何?心不动,并不影响上述场景中的男青年欣赏对方的美貌,而也不影响上述场景中的女性上淘宝欣赏的漂亮鞋子。   动与不动,在于是欲求在支配你,还是你去欣赏。   动,即是你的心试图去把握外物,然后尝试跟着外物动,跟着外物走,受外物的影响。   静,即是你心如镜,外物投镜中,然后在观察其变化。   这就是物御心动与心静御物的区别,而心静御物只是前半段功夫,在做好这段功夫后,还要心物两忘,这才是入道的基础。   常人不知先要以心静御物,尔后才能心物两忘,或是将心静御物与心物两忘概念混淆,或是狂妄自大,以为自己能直接心物两忘,结果一无所成。   心能御物在现实中是有校验准则的:当能做到时,便能开始影响外物了。如见一花,如果你能做到心能御物,只须说它明日定然枯萎,则必定不会拖到后日。又如遇人随意聊天,你言对方家中北方必放一黑盒,则其物必有,而不会无。又如你见人拎包,言其必定失窃,则此人必会被偷。   这就是一些修行者说的,言出而法随。   对于未有修行的人来说,这种现象也是偶尔会出现的,如偶然之间,说一句断语,结果所论之事竟然应验,又或考试之时,忽觉一题必定选A,毫无理由,也未运算,而答案先得,填之果对。此类非是通灵,皆是偶然之间心能御物所致。   而在佛教,此类多称为神通,但不可沉迷于此,因修行之道,如逆水行舟,如果心动攀附于此,不但毫无进益,修行还会发生退步,结果以有欲而求御,概不能御。故无论道教还是佛教修德,皆认为追求神通会误了正经修行,便是这个道理了。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虚凝静息章第二十四

   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徒,魄壮者死之徒。若餐元和,彻滋味,使神清气爽,至于昼夜不寐,唯虚凝而静息者,善无以加焉。    解释:醒着是与阳相合的,睡眠是与阴相合的。如果醒得多,则说明魂强,睡得多则说明魂魄壮,魂强则生气旺,魄壮则死气强。如果时常保持元和之态,无欲无求,则能使神清而气爽。而能达到昼夜不睡,惟有通过虚凝而静息,便可以做到了。    分析:所谓“神满不思睡”同于此理,修行之道,神魂强壮,自然精神饱满,不睡也能度日。但需要注意的,这是魂强了才会不睡,而不是要人刻意不去睡觉,装作魂强,这是完全的两回事。    而要做到神满,需要做到“虚凝而静息”,即是修炼功夫,要至静至极而至虚中自凝,如此便能补益魂神,使得魂神饱满,自然就可以达到不睡的境界。    对于常人来说,该睡还是得睡,因为不睡则神魂无法得到在休息中的补充,但睡多了则会导致魄强,魄如果太强又会反伤魂神。    如人睡觉,睡得少会困,睡得太多也会困,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道家有睡功一脉,此是似睡非睡,只是静中养神之法,可参照“耳无所闻,目无所视,口无所言,心无所住,息无所促,形无所动。只留一点元神元炁,相依相偎,如同炉中一点火种相似,绵绵不绝,若有若无,久久纯熟”。又如陈抟老祖睡功法中“龙归元海,阳潜于阴。人日蛰龙,我却蛰心。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上卧,世无知音”,更有吕祖所留“高枕终南万虑空,睡仙常卧白云中。梦魂暗入阴阳窍,呼吸潜施造化功。真诀谁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学痴聋。华山处士留眠法,今与倡明醒众公。”   这类便是《参同契》中所言:“寝寐神相抱,消息候存亡”,亦是消魄炼之法,所以此类法门必要神清气爽之时方能为之,而不可于昏昏欲睡中进行,要区分清楚。   另有一脉梦修法门,由观梦入手,而求梦我合一,最后观世如梦,这种修炼实际上是修阴神的法门,属于修魄,非仙道之士所宜为之,当自参耳。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委心任运章第二十三

    夫目以妖艳为华,心以声名为贵。身好轻鲜之饰,口欲珍奇之味,耳欢妙美之声,鼻悦芳馨之气,此六者,皆败德伤性,秪以伐其灵根者也。故有之即可远,无之不足求。惟衣与食,人之所切,亦务道者之一弊耳。然当委心任运,未有不给其所用。且天地之生禽兽也,犹覆之以羽毛,供之以虫粒,而况于人乎?必在忘其所趣,任之自然尔。     解释:眼睛喜欢看漂亮的,心中喜欢得到名声,身上喜欢穿漂亮的,口中喜欢吃珍奇的,耳中喜欢听美妙的,鼻子喜欢闻芳馨的,这六样,都是败德伤性的,会伐害人的灵根,所以即使是有也远离,没有也不要去求。衣与食,是人的需要,也是修道者的弊端。不过这个应该根据自然而来,不要刻意去不吃不穿。而且天地生动物与飞鸟,也给其羽毛,让其吃虫子或是植物,更何况于人。关键在于,需要忘记其趣处所在,然后随其自然。     分析:像印度教中,有些修炼者就是不穿衣物的苦修者,光着身子,这类在佛教中被称为裸形外道,他们的修炼理念是认为一切皆空,那么就什么也不重要了,刻意去穿衣物不过是为了遮羞,但一切皆空,又何必要这样,所以衣服是不能穿的,光着身子才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与佛教兴起同时期的耆那教也是有这样的特点,它原本是尼乾子派,派名为“离开束缚之意”,所以奉行裸体主义。关于耆那教,国人一般不太清楚,而圣雄甘地多是在历史课上学过的,甘地就是受耆那教影响极深的一个人,所以会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的影响极大,佛教在印度式微后,耆那教仍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从上图来看,显然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来,耆那教是有伤风化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教派虽然讲究裸形,但要与印度的性力派区别开,耆那教讲究的是禁欲,与性力派是完全不同的。     思想决定行为与表达方式,耆那教通过不穿衣物来表达他们视一切皆空的理念,这方面比佛教要彻底得多,因为佛教无法做到一方面认为皆空,一方面又摆脱所有束缚。     道家则有自己更融洽地一套理论方式,因为既然天地都给鸟羽毛,也给他们虫子吃,动物也有皮毛,也有更小的动物及植物吃,这说明本来就是天道自然的东西,穿衣还是吃饭,都是合乎自然的,既然合乎自然,这个就应该顺应其自然。     唯独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其中的度, 自然归自然,却不能因为欲望而去刻意追求。     也就是说,道家对于人的社会行为,没有刻意的束缚与约束,但是也没有放纵,而是如果它是自然就顺应就好,而不是自然的,就要自己注意去调整应对。     比如说,修道者是否可以经商赚钱?当然可以。     因为钱财本是养命之物,经商得利是自然之事,这个并没有妨碍。但是却不能通过刻意的投机倒把,欺诈世人等方式来进行谋取利益,因为这样做,就是追逐利益与欲望,与修道的心态是相反的。     又如说,修道者否可以吃荤?     这个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修炼需要不能吃荤时是不能吃的,而相关的祖师诞辰或是初一十五,教派的规矩戒律是不允许食荤的,那么也是不应该吃的,为什么不吃?这是通过一种行为来表达去祖师或神明的敬意,而这种表达应当是发自内心,觉得理所当然的,而不是强迫自己去做。     道家的方式是指出,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而听不听,做不做,在于你自己,一旦刻意去约束,去束缚便又不是修道了。…

Read More

《宗玄先生玄纲论》:虚白其志章第二十二

    神魂好洁,尸魄好秽,常欲虚白其志,澡雪其形,则神魂乐康,尸魄炼灭。神康尸灭者,日益清爽,虽未轻举,吾必谓之仙矣。又悲哀感恚者,与阴为徒。欢悦忻康者,与阳为徒。故心悲则阴集,志乐则阳散。不悲不乐、恬澹无为者,谓之元和。非元和,无以致其道也。     解释:神魂喜好清洁,而尸魄喜欢脏乱,如果经常没有欲望,像用干净的水一样去清洗它,则神魂会安乐,尸魄则会被炼尽。而神健康尸灭死后,就会日益清爽。虽然不至于飞升,但是也必须能仙。又有经常悲哀感伤之人,这是与阴气相通,时常高兴喜悦的之人,则是与阳气相通。心如果悲,则阴会聚集,而时常喜乐,则阳会散掉。只有不悲不喜,恬澹无为才能称为元和。不做到元和,则不能称为修道。     分析:现代有研究认为,人如果经常不开心,则会得抑郁症,这就是阴集导致,而时常开心,则能长寿。这个是最常见的说法,但是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心理学和流行病学家斯泰普托(Andrew Steptoe)研究发现:科学家已经意识到这样得到的结果不准确。     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eing)希望能够得到更确切的数据。这个项目从2002年起追踪了超过1.1万名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人,2004年时约4700名老人在1天中提供了4次唾液样本,并同时评估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开心、兴奋、满足、担忧、焦虑和害怕)。在自我报告情绪最低落的924名老人中,有7.3%即67人在5年内过世。自我报告情绪最好的老人中,这个比率低了近一半,是3.6%,即1399人中的50人。斯泰普托表示,研究显示,好的情绪与长寿有相关性,不过并不能证明开心能让人更长寿。     简单来说,目前研究的结论认为,不好的心情,确实是会导致去世的大大风险增加。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情长期压抑的患上精神病的可能性也更高,这就是《玄纲论》里指的“与阴为集”所导致的结果。     虽然喜乐目前暂无更多证据表明会影响寿命,但是如果是过度的兴奋,会影响到人的健康,这个是确实的事实。因为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增强是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这是阳散的结果。     所以更正统的观念,应该明白,无论是过于悲伤还是过喜悦,均非是修养的正道,应该做到处世不惊,无悲无喜,恬澹无为,如此才是修行之道。    

Read More

食品溯源码管理上的问题探讨

    今天偶翻到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上,提及食品溯源码问题,由每份食品上均打一个溯源码,然后通过这个编码可以查询到具体的蔬菜是产自哪里由谁生产。     在德国已经有这样的严格管理制度,不过在实践上,会遇到很多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何如保证终端出售的商家不去伪造溯源码。     有相关新闻指出,比如在北京通州有家超市,出现了一些蔬菜,上面有贴有溯源码,并将此类商品翻倍出售,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不同种类的蔬菜竟然是一样的编码,同时整个超市中的编码只有三种,这样的情况怎么可能做到有效管理?     所以仅仅溯源是不够的。     要真正把农产品溯源码管理起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不但应该做溯源,还应该做到去向,即由收到蔬菜的终端,要将产品进行扫描后上传,表明这份产品是具体到了哪家超市,如此安全,一旦发现有伪造做假,只可能出现在终端上。     要建立这种系统其实技术上并不难,只要农产品的企业做一个系统,然后开发一个APP,任何人均可以下载此APP,然后对产品进行二维码扫描,除直接可以得到食品的来源外,还可以得到其准确去向,如果去向名称与当前的购买处相符,则说明此是真货,否则便是来源有问题。     建立这种系统不难,但是数据的录入又如何解决,其实现在APP的二维码扫描很成熟了,只要做一个商家专用的APP,然后用这个APP绑定终端商家名称,在上传扫描时能够自动绑定,这个收到货后,核对上传也不会是多麻烦的事,完全可以在商品入库时便能完成。     这个对于所有正式渠道的商品应该都是管用的,期望早日有商家能建立这个体系,当是众生之福。

Read More

道教宗教正信的探讨之五:修真不可欺人

        在其它教里有种说法,可以先用神通或其它什么的奇异诡说,用来引诱人先信教,然后再逐渐导向正信,这样是功德无量的。         道教绝不可如此,为道者,必当禁绝此说!即使是佛教,如果佛祖在世,亦绝不会认可此说!         为了能引人入教,于是便可以施加欺骗等手段,这种说辞是邪魔歪道,绝不可听之!         为什么这样说,很简单,如果为了引人入教,便可以施加欺骗,原因是认为自己认为这样是对的。那么是否意味着,凡是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就可以随意欺骗他人?         问题在于,你如何能确定自己永远是对的?即使是圣人也无法保证这一点。         所以,此风绝不可长,此说绝不可从,一旦从之,必然邪魔歪道诡秘之说四起,非是正道之士所宜为之。         修真之士,当修一个真字,欲修真,必求真,如以此行径,则离真远矣。         如有人问及法术等事,或阴阳诡秘事等,自可视情况回答,如遇自己不甚了解者,不应随意胡编,当应慎重从言,凡未经证实的,当应称自己是揣测。又如有人问及仙道中事,凡不可答者,必要明确表示此不愿答,唯有从道者方予解惑。        神道之中,正信之士也不少,但神道之中,也最多欺人之事,诸如巫婆神汉之流,出马附体之属,扶乩上僮之类,虽偶有其特异神验之处,但多不足以尽凭,皆非玄门正道之所宜,观神道之乱象,当引为之镜,以镜鉴形,时察得失,自我约束,久久自得渐入真道。

Read More

道教宗教正信的探讨之四:善恶功果福报及转化

一、道教的功果福报观:承负与风水         道教功果福报概念称之为“承负”,与佛教所不同的是,承负是会影响后世子孙的,因为承负这个词由来以久,古今发音有变,念起来也不是那么顺口,所以这里还是以道教的功果福报称之。        那么具体什么是承负?用古代一点的说法就是血脉传承者之间的气运会有所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反应在血脉往后传承最为明显。        如果用现代一点的话,可以这样来说,DNA最为相近的亲属中会出现气运相关联的现象,同时这种气运关联体现在父系往子系这个方向上最为明显,而同辈之间的影响则较小一些。               正如上图中所示的这样,同辈的气运,如同河流的分支,而从上往下则是父子所传的气运发生积累变化,同辈之间则只有影响,而没有明显的积累,因为气运都是在往后涌动的,在子女这里男女还有分别,男性通常的气运会一直传递下去,因为男性是Y染色体一直传递,女性的气性则会汇聚到男性的一方去,祖荫风水的影响同样是存存的,有一些说法是女嫁入男后,便没有气运影响,这个是错误的,具体会在风水一节说细说。        那么承负这个概念是空想还是确有实据?从几千年中国的阴宅造葬风水术来说,这个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而承负与阴宅风水的作用原理是有相通之处,首先,承负是讲气运往子孙的传递,而阴宅同样如此。        只是风水是借环境造阵来进行趋吉避凶,而承负是通过功果福报来进行趋吉避凶。           同时风水与承负之间还有特别的联系,正所谓善人居福地之说,大凡积德行善的之人,因有功果转化福报的支持,故而更容易得到更好的风水,这便是“福人居福地”说法的来历。         要解释风水,必须先要解释承负原理,此文重点讲这个。        由于道教很看重人类自然的繁衍生息的自然性,所以道教之中从来不避忌传宗接代之事,并在修炼之中,也强调“欲修仙,先做人”,像古传的正一道更是要求,必须先尽人伦之责,方可言及大道。        前人行的善,如果没有及时转化,则它会积累为功果(也称为阴功),这个功果转化为气运后,会通过血脉传递到DNA角度来说最亲近的人身上,然后逐次向往传递,风水上也是如此。同样的,如果有行的恶,没有及时消解掉,那么这个恶行同样会转化成不好的气运,传递到子孙身上,在发生转化后,就会体现出来。 二、道教与佛教的功果范畴及区别        1) 对转化功行福报的使用对象的不同        像佛教之所以没有承负概念,是因为佛教强调的出家,讲究抛妻弃子与世俗切断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直系亲属的好坏完全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同时因为并不考虑子孙的延续问题,所以常常会将祖辈的行善积德所转化的功果就全部化为己用。…

Read More

道教宗教正信的探讨之三:轮回转世的正确认识

       先做一个思想试验,如果一台电脑,要升级,需要换了个配件,又要升级,又换了个配件,最后换成了一台新的电脑,这台电脑是否还是原来那台电脑?        如果是,直接去买一台新的来放在旧的地方,是否它们是同一台电脑?        如果不是,什么时候不是的?       不要试图轻易回答并下结论,仔细去思考,能思考到多深,对自我回答并否定多少次,决定你的思维层次深度,如果你很轻率得到结论,不是代表你聪明,而是代表你浅薄,往下的文章你就不必看下去了,因为多半你理解不了。         如果你对这个发现了这个问题的有意思之处,那么恭喜你,请继续往下看。       因为这个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哲学问题,只是原来的问题是不是电脑,而是一艘船,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去搜索:忒修斯悖论。        根据上面的思想实验,大家能认识到,是否是原来的那个的关键,需要有一个核心的鉴别机制,没有一种客观的鉴别机制,是无法进行分辨的。        所以,在转生来说,有两种意义上的,一种物质意义的转生,一种就是虚幻意义的转生。         1、物质意义上的转生,以DNA为鉴别机制         这种转生比较渺茫,虽然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从数学上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解问题 。人体最终形态控制是由DNA与RNA来决定的,如果出现完全或近似完全的DNA与RNA翻版的情况时,可以认为是一种转生的出现。        但这个也有不困难的特例,比如克隆肉体,克隆出来的DNA与RNA是完全一致的,但这种是纯粹肉体上的,并不具有精神上的转生意义,但从物质角度来说,同样可以视作转生。       …

Read More

道教宗教正信的探讨之二:修炼路线与神道

        为什么民间常说“请神容易送神难?”         为什么民间常说“如果对神明不敬,就会受到惩罚?”         为什么在客家地区文化中,说做墓葬请神后必须送神,不然神不走就会变成邪神祸害人?         为什么有些人家中供了神像或佛神,不但没有得福,反而灾祸不断?         在上一章说过,道教的神明体系,是由元始投射出来然后化身万千,这种化身万千的神明各有不同,其能力有大有小各有分别,因为这世间有太阳必然就有影响,有阳就必定有阴,如果以元始来看为看,则所投射的一切皆为阴,这个是阴阳辩证的道理。同样的,如果再细分,以天地自然生成的为阳,那么非自然生成的就可以为阴,这又是一个层次上的阴阳概念,而非自然生成的中,以修炼的为阳,非修炼的又为阴,这又是一个层次上的阴阳概念,这必须要分清楚 。        在下做了一个结构图作为清晰表示。         对常人来说,由于先天不可见知,而目前的可见可知,会认为当下是阳,其它的皆是阴,包括修炼成就也是阴,而在道则是反的,所谓道者反之动是也,在道以先天为阳,以当下为阴,以修炼成就为阳。所谓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这是要玩味的。         这里说一下神道的定义,作为道教的正信来说,一定要明白,只有走济世度人->修炼阳神->道法自然->返归先天这个路子才能称为阳路,凡是其它的皆是阴路,阴路的神就是阴神,在这里统称为神道。        所以,除去道教的祖师与一些明确是修炼或是先天成就的仙与神是属于阳的外,一般大众所拜的神,尤其是各地方的神明,大多是属于阴神这个层次的,而百姓所拜的神,通常实际上分成以下几类情况:         一、习俗祭祀而成神者         此类多是由百姓习俗上的祭祀,同时有朝廷敕封而成神,这种神朝廷其实封不封并不是关键,只不过是因为朝廷封了后,百姓供奉的就多了,香火愿力更加的大,此类成为了神。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神中,正直的被认为是英灵善神,能够护佑百姓生人,同样的,也有邪神的存在,典型如五通神一类。善神大多心地慈悲,即使是信众有所触犯也不会计较,而邪神就比较敏感,会主动施祸于信众。于此一定要分清善恶方可判断安全与否。         二、宗教自封而成神    …

Read More

道教宗教正信的探讨之一:远古之神与仙

    首先说明一下,在下所属阴符派虽源于唐代流传而下,但一直都秉承正道,之所以称道家,是因道家若细论其源甚古,其一脉相承,幽幽隐隐似有似无而似存于人间,直到汉代祖天师,显化道法济世度人,组织五斗米教时才将道脉开始正式呈现在众人眼前,但早年五斗米教中教众层次良莠不齐,而道派在民间传播又因落后的生产力与文化所致,所以早期的教派是比较混乱的,但是随时代进步,正道日加兴盛,又有寇天师重整北天师道而使道教大兴,而致汉代兴黄老之术而成强汉,大唐初期以道教为根而成强唐而万国朝拜,然盛极必衰此为天数使然,虽后世混乱不堪,世间顽劣之辈常借道教之名四行不正之端,但道家之正信正念始终存于此天地之间,故史上多有高道肃本清源,传下各派道典,然在民间,又不乏夹巫杂邪惑乱民心,迷惘后学之士,故而写此正信探讨之文。     其内容多由在下个人见解,若有不周之处,欢迎探讨,不过还请引经据典之后,并以演法相证,如仅是自己臆想之言,恕在下概不理会。   人类社会皆是由宗教开始的,要认识到宗教,首先要正视宗教的历史。   而在社会科学中,认为宗教的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这个定义的概念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是适用的,但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宗教。    以道教来说,虽然承认客观主体神秘的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又认为命运是可以由人掌控的,从历代道家修炼的资料来看,从来不会吹捧说烧香拜神然后就突然成仙 的。包括在中国传统的民间神话来说,如偶一樵夫偶于山中遇仙,得之点化之类,此类传说同样没有要求必须是虔诚烧香拜神或通过迷信活动达到成仙的目的。简单 来说,道教所沿用的道家思想,并不太符合国外宗教的定义。    但如果以基督教来说,上帝的概念是完全符合这个定义的,人不可能超越神,只能回归神的怀抱,这个是与柏拉图的理念相关的,又如以印度教来说,印度教虽然是 多神教,但有至高无上的梵天,梵天统摄着一切,也是共通的。再如佛教,虽然不少宗派经文近似于道教的理念,认为人可以自我修成,但是佛教更流行的思想主要类似是净土一流的,认为佛菩萨的力量大于一切,自己只要按步就班,就能被他们接去成就,所以佛教主流一样仍然是符合宗教的定义。    所以,道教的正信,并不能简单通过以对其它宗教理解方式来进行解构。    首先应该划清道教中三大思想主流,一个是传承原始道家思想,以黄老之术思想为主导的道教理念,如以修炼为主,如以自强为原则,如以五术改变现实作为证道手段等,一种是以老庄之术清静无为,绝俗弃世,逍遥于世间,还有一种偏向于神道的道教组织形式所发展出来的思想,这类则以各种烧香拜神活动为主,这类最为混乱。    很多人把这三者混在了一起,从而导致了概念上的混乱,以至于分不清迷信活动与正信的界限在哪里。    这里要明确的就是这个问题,首先要明显,道教的神,是因神设教而成,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神明形式,但所有的神明只是一个文化与地方进行改造后的投影。    标准的神明形象,是存在于人理想中的,完美无缺,道德高尚,法力无边,但折射到地方上,好比太阳透过大气层照到地面上,又经过了树枝、山石、建筑等影响了一样,有些地方暗一些,有些地方亮一些,如云多就是阴天,云少就是晴天,树荫所遮挡的地方也有明暗相杂,并不会一一俱同。     神明是客观的存在 ,但这种客观的存在取决,人自己对其的感应有多少,如果善念多感应高尚的一面就多,恶念多感应得到的就少,而恶念多到一定程度,所感通的只能是邪神,而非正神。    所以,有一说法,神由人造,这个说法并不确切,真正的情况是,人自身是什么样的,就会感应到什么样的神,而这个所感应的目标,它是虚无飘渺,但却又是空中妙有的。…

Read More